找到相关内容441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问:在家弟子,如何护持三宝?

    佛法是觉悟之法,是世间的明灯,是出世之宝筏,不但在家三宝弟子要拥护之,出家佛弟子更应该全力以赴,换句话说:佛法之存亡,兴盛与衰微,是每一位佛弟子的共同责任,佛法出现人间,犹如昙花一现;有缘者即可亲近得到,无缘者,纵使奉献在面前,亦然如隔千里。 在家三宝弟子,若欲护持佛法,应该护持正法,令正法飘扬寰宇,不是正法就不要护持,的确有许多在家三宝弟子,不能分辨正邪,一概无知的盲从与护持到底,壮其...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71777784.html
  • 印光法师答:念佛人可以自杀以求早点往生吗?

    印光法师答: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 更多印光法师佛教问答 ---------------...

    印光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5164179073.html
  • 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济群法师答:佛法中,将戒律称为无上菩提之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脱的基础。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戒律似乎很神秘、很刻板,这是因为对戒律无知造成的误解。事实上,戒律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真善美的生活。所谓真,即追求真理;所谓善,即完善道德;所谓美,即庄严身心。 而我们现有生命是无明制造的产品,是混乱无序的。受持戒律,是对种种不良习惯的修正,势必会和原有串习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会使我们感到压抑,使我们...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7/07571786837.html
  • 国耻岂能忘:今天的我们就该忘记抗日的历史吗

    的错误犯在无知上,要是她们知道此歌的来历,谅她们也不敢当作校园歌曲来放。问题是,她们不知道这是首什么性质的歌,要不是由抗日老兵揭穿了真相,有多少人知道这是首日本军歌?陈女士她们犯的错误与赵薇身穿日本海军军旗装招摇过市的性质相仿佛,皆因无知惹的祸。现在我们不能指责她们卖国,骂她们是汉奸,而是要反思她们为什么对那段屈辱史所知无多。“抗日战争都是我出生以前的事情了。”这当然不是理由,难道了解历史一定要...

    王学进

    |爱国|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074013569.html
  • 和谐以敬畏为根

    不知敬畏,有的是源于无知。我脑海中常浮现如下历史镜头:40年前,一群群单纯无知的青年,以“革命”和“破四旧”的名义,举起斧凿钉锤,在无数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上无所畏惧地打砸。不敬畏文化,使浅薄战胜了深厚,民族的瑰宝被毁。其无知虽可原谅,但从此,“无畏”作为褒义词,流行滥用的频率更高了;敬畏,则晨昏颠倒地与保守、落伍相连。一旦有合适的气候,各种“无畏”之举便盛行。   敬畏,从来不是开拓创新的羁绊,...

    丁文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1650750.html
  • 有关《心经》一句句读的浅见

    无知亦无得”后。“以无所得故”从上文结句抽丝引线,另行新义。从前文的特点,“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知亦无得。”每一句都很干脆,不加赘言。“以无所得故”作为前文的结句文理和文脉...前面“无知亦无得”中的无得,便是“无所得”。因此,“以无所得故”不能附于上句。已经明了。   后面以无所得总摄行果,楼主以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在语法上与之相冲突。关键是没有理解无所得和般若波罗蜜多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054295.html
  • 佛学的一般概念

    。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照佛学的说法,这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于生的贪恋,个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5460634.html
  • 诸佛通号

    为觉,是说已经正遍觉知一切法。正遍知者,是真正如法界而知;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以无知故无不知,无知而知,是名正遍知,所知深广,不可测量,法无差为正,智无不周为遍,又叫正遍智。  四、明行足——佛本...

    圣开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2865062.html
  • 如本法师答: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

    不谈,反正离我们甚远,何况谈到死字似乎是一种忌讳,如此死字便成人们不关心、不思考的问题,也因此成了大问题。 诸君大德!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面对死后的去处一概无知(万丈深渊,大黑洞一般),因无知生大恐惧感,若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ui)死亡后的种种状况与现世所作所为有密切的关系,此人即可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乐观其成。 要明白!人死亡后并不是代表一切的毁灭,而是随其现世所造之业...

    如本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6/16503883246.html
  • 言意之辨的人生哲学意义

    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齿缺问王倪是否物之相同之处,是否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处,万物能否被认识,王倪对此一问三不知,并且反问道:凭什么判定所知道的不是无知呢?他以此模糊知与无知的界线,或者说他否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魏晋名士荀粲以言、象、意三者为基本因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

    沈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5660048.html